导读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28个碳市场在运行,覆盖了全球55%的GDP、1/3的人口,英国石油、法国电力集团、壳牌等知名能源企业建立了成熟的碳资产管理体系。我国碳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已纳入2257家发电企业,覆盖碳排放规模超50亿吨,碳价保持在50元/吨~90元/吨。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约束激励机制持续完善,发电企业生产经营所受影响逐渐从弱转强,开展碳资产经营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
全国碳市场发展趋势
随着“双碳”进程推进,预计全国碳市场将经历快速调整期、发展完善期、成熟运行期等发展阶段,配额分配机制、覆盖行业、抵消机制和碳价持续优化完善,碳市场激励减排功能将不断强化。
碳排放配额将逐年收紧
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配额分配较为宽松,盈余接近7%,市场交易不活跃。第二履约期为消化盈余配额,大幅收紧配额发放规模,收紧幅度达8%,每年减少了约4亿吨配额总量,配额供需转向紧平衡,市场活跃度提升。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发放将遵循“适度从紧、循序渐进”原则,综合考虑发电行业技术降碳空间收窄、能源保供承压等因素,预计2030年前,发电行业配额分配基准值将按照每年0.3%~0.5%的幅度收紧。
配额有偿分配逐步引入
当前,全国碳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配额全部实行免费分配。参考欧美碳市场和国内试点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市场稳定运行后,需要适时引入有偿分配机制,并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才能更好发现碳价,发挥碳市场减排功能。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将逐步从“100%免费分配”过渡到“以免费分配为主、有偿分配为辅”的方式。预计“十四五”末,发电行业率先引入有偿分配机制,有偿分配比例为5%,“十五五”时期,发电行业有偿分配比例逐步增至25%。
其他高排放行业有序纳入
从国际看,碳市场普遍覆盖电力和工业部门,部分还纳入建筑和交通部门。例如,欧盟碳市场主要覆盖电力和热力、能源密集型工业、航空、海运等行业。从国内看,“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行业共同减排,更多高排放行业将纳入碳市场范围。预计优先纳入减排潜力大、产能过剩严重、数据质量基础好的行业。综合判断,全国碳市场纳入其他高排放行业顺序为: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其中,“十四五”有望纳入水泥(建材)、电解铝(有色)和钢铁行业;“十五五”纳入建材其余行业、有色其余行业、造纸和大部分化工和石化行业;“十六五”纳入航空及其余行业,碳市场规模超过80亿吨。
CCER交易重启扩容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已于今年正式重启,未来重点支持领域仍将集中在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海洋碳汇、甲烷减排及节能增效项目上,逐渐满足多元市场需求潜力。
一是参与碳市场抵消机制,支撑控排企业低成本履约。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电力行业每年CCER最大需求约2.5亿吨,未来纳入全部重点行业后年需求量将超过4亿吨。但随着碳中和进程的推进,抵消机制可能逐渐弱化,尤其是避免类CCER抵消比例可能逐渐弱化归零。二是参与自愿减排交易,满足跨国企业和外贸企业供应链减排,以及自愿减排企业碳中和承诺和个人投资需求。三是加入国际碳信用互认体系,成为我国参与《巴黎协定》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机制、与其他区域碳市场开展双向链接的主流产品。
碳价呈逐步上升趋势
碳价由配额供需关系决定,主要受气候目标、配额总量、有偿分配比例、能源结构、电力需求等因素影响。但从根本看,碳市场是政策性市场,长期价格走势是由政府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和气候目标调控决定。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减排需求大、速度要求高,需要提升碳价水平激励全社会减排,加之欧美等国实施高碳价关税,对我国碳价构成长期上涨压力。
我国将统筹考虑碳排放成本,稳步推动碳价上升。根据华能能源研究院和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合作研究,预计“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价格将达到70元/吨~100元/吨,“十五五”期间达到76元/吨~155元/吨,2040年前最高涨至600元/吨。
发电企业面临的履约形势及挑战
发电企业作为唯一控排主体,已顺利完成两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配额累计成交4.42亿吨,成交额249亿元,履约率超过99%。但在全国碳市场配额空间收紧的趋势下,逐年递增的履约成本、有限的低成本履约渠道和显著分化的区域碳资产质量,将为发电企业碳资产经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配额缺口和履约成本逐年递增
履约成本包括参与有偿拍卖配额和购买缺口配额的成本。我们在不考虑使用CCER抵消和盈余配额履约的情况下,计算发电厂实现100%履约的年度履约成本。
本文选取某发电企业纯凝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大容量机组、小容量机组等4个典型机组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规划,测算了2030年前各电厂配额缺口和履约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