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全面解读

发布日期:2024-01-15

     碳足迹是核算产品碳排放量的指标,一般是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碳足迹体系是一个国家、一家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设施。算上生产时所耗电力的碳排放量,制造业是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60%。

     领衔低碳转型的欧洲已有较为完整的碳足迹体系,中国则处于从零到一的阶段。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核心思想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意见》发布后,中国的碳足迹体系建设将走上快车。具体该怎么走,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挑战,对各方有何影响?本文将一一作答。    


(一)碳足迹管理体系有什么用?

     对企业来说,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助于掌握各环节的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

     从国际贸易环境的角度看,建立碳足迹体系将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欧美制定的碳相关绿色壁垒越来越多,中国若不建立自己的碳足迹体系,将逐渐丧失国际贸易话语权。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有了碳足迹标识,就可以轻松辨别出低碳产品,亲身参与和推动全社会的低碳转型。预计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估计很快就会拥有碳标识,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也会展示商品碳标识。

     《意见》还表示将会把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力度。这也是从消费侧有力地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二)碳足迹管理体系怎么建?

     一般来说,需要三个步骤:

     首先,要设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这是底层框架;第二步,要使用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将具体数值计算出来;第三步,由第三方机构认证产品碳足迹,并做出标识。中国在这三个环节几乎都是从零开始,碳足迹体系建立任务重、时间紧。   

     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往往由政府或者社会认可度高的第三方机构制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英国标准协会BSI制定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PAS2050、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14067,以及世界资源研究所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发布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核算与报告标准》等。

     背景数据库是与实景数据库相对应的概念,后者是指以实地调查、测量等方式获得的与特定产品直接对应的数据;前者则是指非实景数据,是该产品所处行业平均生产水平的相关数据。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有瑞士的Ecoinvent数据库、德国的GaBi数据库等,均为商业数据库。

     中国暂无认可度较高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目前认可度较高的碳足迹认证机构都是国际机构,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三)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如何制定?

     按照《意见》来看,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标准由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研制。基础通用标准包括: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的团体标准,急用先行,后续再将其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气候应对处处长木其坚解释说,这次《意见》提出急用先行的原则,一方面是因为推行产品碳足迹管理是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回应相关国家地区或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提出的碳足迹要求。同时,考虑到标准制定的周期问题,《意见》采用了规则和标准并行的方式,动力电池、光伏组件等产品的碳足迹核算规则,可能会首先以核算规则的方式出台,然后适时转化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   


(四)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如何建立?

     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是建设碳足迹体系的难点和关键点,它既需要耗费较多的资源,还需要有水平较高的专业知识。

     《意见》指出,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依法合规发布细分领域的背景数据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商用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

     这就是说,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的建立主要依靠社会力量,不会有一个国家级的大而全的背景数据库,政府鼓励各方自行建立数据库。政府重点研制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木其坚介绍说,《意见》中明确背景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由市场自发完成而非由国家统一建立。主要考虑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背景数据库的覆盖范围、精度、透明度要求各不相同,紧迫性也有差异。为了使背景数据库的建设更加符合市场差异化的需求,这项工作理应放手让行业协会、社会资本、学术团体等来做。此后,随着不同背景数据库的建立,根据其专业性、透明度、国际认可度等因素,在市场上自然会形成优胜劣汰。   

     具体而言,该如何新建一个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呢?

     我们用一个案例来回答。

     “天工数据库”,这是中国首个开放透明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这种类型的数据库也是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的主流,“天工数据库”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国内外三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和建设,于2023年11月27日发布。目前,该数据库汇聚了涵盖中国55个行业、4000多组单元过程的70000多条公开数据。该数据库在全球范围开放免费使用。

     该数据库负责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碳中和讲席教授徐明说,天工数据库从2023年年初开始发起。利用AI工具,仅用7个月的时间就得到了4132个单元过程的数据,接近某些国家10年的数据搜集量。天工数据库基于公开、透明、规范的流程,保证所有数据完全可追溯。未来,天工数据库还将继续更新,数据搜集范围将从公开数据,扩展到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


(五)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系统如何实施?

     根据《意见》,国家层面将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具体由国家发改委和市场监管总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预计很快将出台一个碳足迹认证方面的规章制度。

     同时,政府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引导其在产品或包装物、广告等位置标注和使用碳标识。至于认证机构,会跟其他领域以及国际惯例一样,让市场化的机构自行负责、自由发展。   


(六)哪些地区、哪些行业会先行试点碳足迹管理?

     《意见》明确表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

     在行业上,《意见》没有提出哪些行业将先行试点。多个业内人士认为,出口较多的新兴行业,例如电力电池、电动车、光伏等将会是第一批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的行业。


(七)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有何量化目标?

     《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

     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八)如何保障碳足迹数据真实可靠?

     在数据获取环节,政府鼓励在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中使用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提升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校验的可靠性与即时性。   

     对于数据质量监管,以行业自律和互相监督为主。《意见》提出,鼓励行业协会、科研单位、企业等合作开展多层次、多维度数据分析和计量比对,完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探索开展碳标识认证同行评议制度,强化认证机构互相监督。

     同时,国家发改委等主管部门将引入信用惩戒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认证机构“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各类弄虚作假和虚标滥标行为。


(九)中国碳足迹体系如何与国外衔接互认?

     在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上,国际上已有较多可参考的体系。《意见》提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将有关国际标准有序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时,坚持以我为主,充分发挥双多边对话机制作用,加强与国际相关方的沟通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碳足迹相关标准规则的制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

     另外,国际上已有广泛使用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但这些数据库里有关中国的数据不多,且大多不够准确。中国的行业协会、科研单位、企业等建设的背景数据库要获得国际认可,一来需要国家机构的对外推广,二来也需中方相关人士积极参与碳足迹相关国际活动和学术交流,与外方在方法学研究、技术规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本知识文章来源于“财经十一人”,作者:徐沛宇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