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序推进“双碳”进程

发布日期:2023-03-21
关键字:


关注

到2025年,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到每立方米35微克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五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


WechatIMG1774.jpeg

北京俯瞰


2020年9月,中国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随着后续“1+N”政策体系的逐步确立,我国生态环境工作进入了“降碳为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时期。


日前,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管理,强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促进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升级,推动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建立健全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市民的碳普惠激励机制,构建全民参与减碳的良好格局。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到2025年,北京市PM2.5浓度将下降到每立方米35微克左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消除劣五类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展望2035年的北京,生态环境将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碳中和取得明显进展,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


绿色低碳交通体系


北京在全国率先实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十三五”时期,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达23%以上、降至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为0.42吨,是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20.5%的规划目标。


目前,北京已进入低碳转型发展新阶段,能源基础条件较好。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介绍,“十四五”时期,是北京市落实国家碳中和战略、谋划本地碳中和路径的关键时期。具体措施上,北京重点聚焦能源活动的碳中和,主要围绕“净煤、减气、少油、节能、多绿电”开展精准治理,即通过功能疏解、提升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交通行业是减污降碳重点领域。近年来,我国各地构建日趋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体系,出台“慢交通”“碳普惠”“低排区”等绿色出行措施,推动交通领域减污降碳。为此,北京正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推进车辆“油换电”来优化机动车结构。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节能减排中心主任刘莹介绍,当前,按消耗的油和电核算,一辆汽油小客车年碳排放量约2.5吨,一辆新能源小客车年碳排放量则约1.2吨。


数据显示,通过“油换电”低碳转型,2021年北京公交集团能源消耗与2016年相比减少了2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万吨,柴油消耗量由25万吨下降到10万吨以内。业内共识认为,随着发电端风电、水电等绿电在总供电量中比例的提高,新能源车碳排放量还会大幅降低。


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介绍,将低碳出行的“碳积分”兑换为树苗或绿植,是我国公众喜爱的激励方式。而减排效果的“可见性”,产品设计的“社交性”“趣味性”,是激励机制备受公众青睐的原因。


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平台)是交通领域的“碳普惠”平台,2019年11月由北京市交通委联合高德地图发布。公众通过使用骑行导航、步行导航或用公交、轨道方式出行,均可获得相应碳减排能量并兑换奖励。


当前,我国公众对新能源车的接受意愿正逐渐升高,提升充电服务水平、改善充电规划布局、推行经济性激励政策等是大势所趋。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表示,交通需要政策组合拳,公共交通、出租车、小汽车、步行、骑行,是一个整体出行服务系统,出行和运输的需求都要放在系统中考虑。


能源清洁化改造


从1998年开始,北京市就开展煤改清洁能源工作。2013年国务院“大气十条”发布以来,北京更是坚持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大规模开展了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燃气锅炉降氮改造和民用散煤清洁能源替代等三项工程性减排,大力推进清洁供暖。


到2018年供暖季,平原区已基本实现无煤化。除煤改气和平房区煤改电,东城区、西城区的清洁供暖因为无气源和管路施工条件所限,曾经只能选择相对清洁的“煤改油”锅炉。经过两年攻坚努力,北京核心区于2022年末告别燃油锅炉供暖,核心区的72座燃油锅炉全部实现清洁化改造,其中超过一半采用“油改电”,其余采用“油改气”或并入热网供暖。


据了解,北京核心区通过燃油锅炉能源清洁化改造,每年可减少柴油消耗2715吨,氮氧化物每年可减少排放近5吨,二氧化碳每年可减少排放近7000吨,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供暖更加绿色低碳。


能源清洁化改造是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空气质量改善的重要举措。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有关人员介绍,从2021年开始,按照部署,北京市城市管理、发展改革、生态环境、财政等部门密切配合,东城区、西城区全力以赴,电力、热力、燃气等单位具体实施,推进核心区燃油锅炉能源清洁化改造。


经济杠杆撬动


碳交易是推动全社会减少碳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市场机制激励管理技术创新、新能源利用、产业升级和全社会的参与,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13年以来,在国家支持下,北京市作为试点城市创新性地探索建立了总量控制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了电力、热力、水泥、石化、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8个行业,将年排放二氧化碳5000吨以上的重点单位纳入市场机制管理。


据介绍,北京市按年度向重点排放单位发放排放配额作为免费排放上限。经核查发现实际排放超过配额的,须从碳市场购买配额或抵销产品完成年度履约任务。实际排放小于配额的,富余配额可出售获利。


北京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碳交易法规和市场规则,以及公开透明的排放报告、核查、履约和执法体系,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形成社会公认的碳价。市场手段有效降低了社会综合减碳成本,有力支撑了全市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提供了经验。


北京市发电行业就是其中一例。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清洁能源转换及优化管理等措施,北京市发电行业碳排放强度从2010年的650克每千瓦时下降到2020年的301克每千瓦时,降幅达到53.7%。京西燃气热电有限公司2020年富余配额1.5万吨,减排为公司带来了经济效益。


北京公交集团于2016年被纳入碳市场管理,由于积极推进低碳排放的电动车、天然气车替代高碳排放的柴油车,2018年起碳排放配额开始富余,2020年富余3.9万吨,市场价值270余万元。受此激励,北京公交集团加大新能源车替代柴油车力度,碳减排效益持续释放。


“有缺有盈,经济杠杆撬动碳排放单位主动减排。”刘贤姝介绍,市场机制可以激励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减少实际排放量,获得富余配额,在碳市场取得经济效益,进而形成推动技术创新应用的正循环。


金融工具牵引


在总结完善试点碳市场机制和经验基础上,北京市正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机构,探索和国际碳交易与抵销机制相衔接,研究出台建设绿色金融领域全产业链开放工作实施方案,丰富碳金融产品供给,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用市场金融手段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北京绿色交易所今年2月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未来将作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以及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为更多排放企业或主体提供服务。

WechatIMG1775.jpeg

2022年2月16日,北京绿色交易所


据介绍,企业通过自愿减排的项目减排量可上市交易,获得包括真金白银在内的多项支持。


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国彬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支持绿色交易所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支持更多绿色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城市副中心,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等,优化利用国际国内绿色资本,以绿色金融引领带动金融业快速发展,加快构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万亿元;非金融企业累计发行绿色债券超1900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倪元锦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