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达峰倒计时:“十五五”规划的绿色冲锋号

发布日期:2025-10-23
关键字:

93912.jpg

2025 年 10 月 20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成为核心议程。当历史指针指向2030年,中国距离碳达峰目标仅剩最后五年冲刺期。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绿色战役,已在国家战略层面吹响冲锋号角。

工业:转型攻坚,率先破局

工业领域被赋予“率先达峰”的重任。规划明确将构建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工业体系。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成为主战场——碳排放核算范围划定、数据系统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新兴产业布局、传统产线改造,一系列举措正密集落地。

能源结构变革同步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利用与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双轨并行。工业电气化水平提升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将重塑工业用能生态。

碳市场:扩容增效,机制升级

2025年3月,全国碳市场迎来历史性扩容——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纳入,新增重点排放单位约1500家,覆盖排放量新增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7.28亿吨,成交额突破498.3亿元。

“十五五”期间碳市场将向“有偿分配+总量控制”模式深度转型

  • 2027年,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基本纳入管控,自愿减排市场覆盖重点领域;

  • 2030年,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结合的市场体系。

碳汇交易机制亦将完善,竹林、湿地碳汇开发提速,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同步建立。

交通与建筑:绿色重塑,系统变革

交通领域以“零排放”为愿景:

  • 新能源车船、电力机车、港口岸电加速普及;

  • 城市公交全面电动化,公路充电网络密集铺开;

  • 车网互动、氢能重卡、电动船舶等关键技术集中攻关。

建筑领域则聚焦全链条降碳:

  •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升级,绿色建造模式推广;

  • 能耗与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

  • “公交+慢行”绿色出行系统成为城市标配。

双控制度:精准管控,机制创新

碳排放双控制度成为“十五五”政策体系核心。重大转变在于:碳排放强度降低取代能耗强度,正式成为约束性指标。制度实施采用分级管理、分类施策

  • 国家指标分解至各省,逐级压实责任;

  • 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覆盖能源结构、碳汇能力、绿色转型等维度。

支撑体系同步构建——省市两级将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实现排放动态监测与目标预测;重点行业建立碳排放预警机制,对异常增长实施项目审批、碳市场管控等精准干预。

技术突破:创新引擎,决胜关键

绿色技术被赋予2030年贡献碳中和超60%的使命。攻关聚焦五大领域:

  1. 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提效降本,电网消纳技术突破;

  2. 氢能:2030年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绿氢需求达500万吨,成为钢铁、化工零碳原料;

  3. 储能:电化学、机械、电磁储能技术并进,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加速产业化;

  4. CCUS:从示范走向电力、钢铁等行业规模化应用;

  5. 生物技术:微藻固碳潜力超10亿吨/年,生物制造推动“碳利用”减排。

2025年3月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时,中国碳减排的棋盘已悄然扩大。7.28亿吨的碳配额交易量和近500亿成交额背后,不仅是市场机制的成熟,更是一个国家向高碳发展模式告别的决心。

“十五五”的五年,将是中国发展底色切换的关键窗口。从工厂车间的电气化改造到纵横交错的新能源充电网络,从实验室的绿氢技术突破到覆盖全国的碳预算管理——每一项政策背后,都是对传统增长逻辑的颠覆。

倒计时已经开始。2030年的曙光到来,这场绿色转型不仅将兑现一个国家的承诺,更将重塑14亿人的生存之境。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