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碳市场的建设与未来展望:扩大行业覆盖与提升市场活力
- 下一篇:没有了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作为全球首个且规模最大的跨国碳市场,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运行近20年,历经四个发展阶段。这一体系不仅为欧盟实现气候目标提供了有效工具,也为中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参考。通过系统分析EU ETS的发展历程、运行机制和实际成效,可以提炼出诸多对中国碳市场完善具有启示意义的政策要素。欧盟经验表明,碳市场的成熟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减排需求和市场反馈不断调整优化。
欧盟碳市场的四个发展阶段
EU ETS的演进历程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每一阶段都有其重点任务和制度创新。2005至2007年为第一阶段制度建设阶段。该阶段是欧盟碳市场的试点运行期,核心目标并非立即实现显著减排,而是构建碳市场制度框架,推动碳排放配额实现市场化交易,初步建立碳定价机制。参与国包括法国、德国等25个欧盟成员国,覆盖电力、石油冶炼、钢铁、水泥、玻璃、陶瓷、造纸等行业,约占欧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各国在此期间享有配额分配自主权,95%的配额免费分配,仅5%通过拍卖分配。由于市场初建、制度尚不完善,出现了配额过量发放、供大于求的现象,导致碳价从2005年的22欧元/吨急剧下跌至2007年的1欧元/吨。
2008至2012年进入第二阶段震荡调整阶段。本阶段欧盟将配额分配与减排目标更紧密地挂钩,以增强碳市场的减排实效。期间新增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挪威等五个成员国,总成员国数达30个。管控范围进一步扩展至航空、化工和食品制造等行业,并开始纳入氧化亚氮(N₂O)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尽管配额分配机制有所优化,拍卖比例提升至10%,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重创实体经济,能源需求下降导致碳排放减少、配额过剩,碳价由2008年的22欧元/吨震荡回落至2012年的13欧元/吨。
2013至2020年进入第三阶段改革复苏阶段。欧盟大幅强化了制度统一性和市场刚性,将配额分配权限收归欧盟层面,终止各国自主分配,设定年配额总量线性递减1.74%,并将拍卖比例提高至57%,电力行业甚至实现100%拍卖。克罗地亚新加入后总成员国数达31个,管控气体新增全氟碳化合物(PFCs),行业范围也扩展至石油化工和制铝业。受金融危机后续影响,2013–2017年间碳价在4–8欧元/吨低位徘徊,但随着经济回暖和制度见效,2018年起碳价稳步回升,2020年均价达23欧元/吨,恢复至危机前水平。
2021年至今属于第四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欧盟继续加大减排力度,年配额递减率提高至2.2%,并积极探索将海运、垃圾焚烧纳入管控。英国脱欧后成员国数量调整为30个。这一阶段碳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2023年平均碳价突破80欧元/吨,反映出市场预期显著增强。欧盟还利用拍卖收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以支持低碳技术研发和低收入成员国的绿色转型,标志着欧盟碳市场已成为驱动区域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欧盟经验对中国碳市场的启示
EU ETS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多方面重要借鉴。在配额分配方面,欧盟经验表明从免费分配向有偿分配的渐进过渡是可行路径。EU ETS第一阶段免费分配占比超过95%,到第三阶段拍卖已成为主要方式(57%)。中国目前仍以免费分配为主,未来可考虑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但需平衡环境效果与企业负担,设计符合国情的过渡方案。生态环境部已表示将"推动实施配额有偿分配",这与欧盟经验一致。
在行业覆盖方面,EU ETS的分步扩展策略值得参考。欧盟从能源和重工业起步,逐步纳入航空、石化等行业,并考虑扩展纳入其他温室气体。中国碳市场从发电行业开始,现已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未来可继续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有序扩大覆盖范围,同时注意行业间的协调性和公平性。不同行业的纳入时序和方法选择应基于充分的技术准备和影响评估。
在市场稳定机制方面,EU ETS引入的市场稳定储备(MSR)有效应对了配额供需问题。该机制在碳价过低时减少拍卖量,吸收过剩配额,增强了市场韧性,有效稳定碳价。中国碳市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也可能面临配额供需失衡风险,建立类似的市场调节机制很有必要。这需要精确评估配额供需状况,科学设计触发条件和干预方式。
在碳价信号方面,欧盟经验显示合理碳价是驱动减排投资的关键。EU ETS碳价从早期的波动不定逐步趋于稳定,近年来基本保持在50-80欧元/吨区间,为低碳投资提供了明确导向。中国碳价目前约70-80元/吨(约9-10欧元),未来有较大提升空间。提高碳价有效性需要综合运用收紧总量、扩大覆盖、增加有偿分配等手段,同时注意控制对竞争力的影响。
在收入使用方面,欧盟将配额拍卖收入用于支持绿色转型的做法具有示范意义。1750亿欧元的拍卖收入主要流入国家预算,用于可再生能源、能效改进和低碳技术投资。中国如引入配额有偿分配,也应明确收入用途,优先支持受影响行业的低碳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政策的可接受性和公平性。
中国碳市场的差异化创新
学习欧盟经验的同时,中国碳市场建设需要立足国情进行差异化设计。欧盟碳排放已进入下降通道,而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面临发展与减排的双重压力。这一基本差异决定了中国碳市场必须更加注重平衡环境目标与经济影响,采取更为渐进的改革节奏。
在制度衔接方面,中国创新性地构建了"强制+自愿"的双轮驱动模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市场)"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补衔接、互联互通"。这种设计既借鉴了国际经验,又体现了中国特色,有利于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减排。自愿减排市场"有利于支持林业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项目发展,有利于激励更广泛的行业、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
EU ETS的发展历程证明,碳市场的成熟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根据实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中国碳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有望通过借鉴国际经验和自主创新,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高效发展路径。随着制度不断健全、覆盖持续扩大、运行日益规范,中国碳市场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建设碳市场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