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的建设与未来展望:扩大行业覆盖与提升市场活力

发布日期:2025-08-20
关键字:

行业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必要途径。起初自2011年起,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七个省市启动了碳交易试点工作,为全国市场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仅纳入发电行业,火电行业作为中国最大的排放行业,首先纳入这一"单行业"模式有助于积累经验、夯实基础,但也导致市场流动性有限、单行业间减排成本优化受限等问题。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多行业阶段,控排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年覆盖排放量从约51亿吨提升至80亿吨左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40%升至60%以上。这一战略性扩容不仅增强了市场活力,也为通过行业间配额交易实现成本有效减排创造了条件。市场核心交易产品包括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配额(CEA)和可用于抵销5%排放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方式则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大宗协议交易以及单向竞价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主体的交易需求。

640 (2).jpg


当前四大控排行业的运行特点

发电、钢铁、水泥和铝冶炼作为当前全国碳市场覆盖的四大行业,各自呈现不同的排放特征和减排挑战。发电行业作为碳市场"先行者",经过四年运行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MRV体系和碳资产管理能力,作为首个纳入的行业,电力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法最为成熟。其核心是采用基准线法,根据机组的类型(如燃煤、燃气)、压力等级、容量和燃料类型设定不同的碳排放基准值。企业的配额数量由其实际供电量、供热量乘以对应的基准值来确定。

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三个行业的配额分配同样遵循强度控制原则。其配额计算公式通常为:企业配额 = 实际产量 × 碳排放基准值。例如,水泥行业的配额与其熟料产量挂钩,而电解铝行业的配额则与其铝液产量相关。基准值的设定充分考虑了行业先进水平,旨在奖励先进、激励落后。在制定配额分配方案时,监管部门会力求在实现减排总量控制和兼顾企业经营压力之间取得平衡。生态环境部已发布了针对这些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指南,为精确核算奠定了基础。

全国碳市场当前阶段的配额分配以免费为主,并普遍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基准线法,旨在激励企业提高能效、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行业扩容带来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建信期货分析指出,不同行业减排成本和路径差异有利于发挥碳市场资源配置和定价作用。例如,发电行业可通过提升煤电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等方式减排,而钢铁行业可能更倾向于投资氢能炼钢等突破性技术,这种差异性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促进了技术创新多元化。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采用统一价或申报价成交模式,设置最小申报数量和价格限制,每周开放多个交易时段,这一创新旨在满足各行业对配额的不同需求,完善碳价形成机制。

后续控排行业扩容的论证与准备

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和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该方案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扩容计划:第一阶段(2024-2026年),重点是让新纳入行业的企业熟悉流程,并为碳排放管理奠定基础;第二阶段(2027年及以后)则聚焦于完善政策和监管体系,优化配额分配机制。扩容的总体目标是将全国碳市场的排放覆盖率从目前的约40%提升至60%-70%。

在首批四大行业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国家重点控排行业名单里仍有四大行业待入,分别为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这种渐进式扩容策略,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审慎务实的态度。选择扩容行业的核心依据是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消耗高、减排潜力大以及数据基础相对完备。环境部门在评估时,会综合考虑行业的减排贡献、数据质量、技术可行性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对于已确定纳入的行业,企业层面的准入门槛是明确的。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合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将被界定为重点排放单位,强制纳入碳市场管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提供一套用于筛选扩容行业本身的官方量化评估模型或具体指标体系,行业选择更多是基于上述定性原则和战略考量的综合决策。

方法学研发与数据基础建设是碳市场运行的基石。在决定纳入一个新行业前,必须建立健全该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学。生态环境部早已为包括石化、化工在内的24个重点行业发布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此外,自2023年起,生态环境部已要求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待扩容行业开展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工作,这实质上是为它们正式加入全国碳市场进行数据和能力上的准备

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曾表达过:中方将提交覆盖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我国的碳达峰目标目前只包含了二氧化碳的达峰,其它的六大温室气体是没有包含的,对于碳市场扩容来说,剩余温室气体种类也是一个巨大增量,比如2023年提出的《甲烷减排行动方案》就引出了煤矿瓦斯CCER的开发机会。并且随着国内自愿减排市场(CCER)的重启与发展,为所有控排企业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履约选项和减排激励。CCER方法学不断扩展,未来覆盖了能源、林业、交通等更多领域,为更广泛的市场主体参与碳减排行动打开了通道,也为碳市场的整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补充。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