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扩围,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被纳入履约,很多企业早已提前布局。日前,记者从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获悉,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中有1000多家重点排放单位已完成全国碳市场账户的开立。
这一关键动作不仅是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基础准备,更意味着三大行业深度融入国家“双碳”进程全面提速。采访中专家均表示,全国碳市场扩围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激励“双轮驱动”,促使企业以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实现节能减排,加速低效落后产能出清,形成以“降碳”为标尺的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推动行业发展摆脱“内卷式”恶性竞争。
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转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
近年来,我国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能效水平持续提升,但企业之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不均衡。例如,粗钢、水泥熟料生产中仍有约10%的产能能效达不到基准水平。同时,在供大于求背景下,钢铁、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大幅下降,企业增加节能降碳投入的动力普遍不足。在此背景下,三大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意义深远。
根据中碳登的测算,三大行业纳入后,覆盖二氧化碳排放当量新增约30亿吨,加上此前电力行业覆盖的50多亿吨,我国强制性碳市场将覆盖80多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超六成,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这三个行业不仅是碳排放“大户”,更是高碳锁定效应的典型代表。钢铁行业的炼焦、水泥行业的煅烧、铝冶炼行业的电解过程,均依赖传统高能耗技术,若不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低碳转型动力将严重不足。诚如业内人士所言:“碳市场将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转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汪若宇告诉《环境经济》,这三个行业的企业进入全国碳市场后,其碳核算方法和范畴上将更贴近企业主要出口地的政策要求以及国际通用的组织层面碳核算标准,有助于企业建立并夯实碳排放数据统计基础。同时,具有领先低碳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企业,能够通过碳市场获取绿色收益,收回部分前期低碳技术应用或研发的投入成本。
“参与碳市场交易也为企业带来成本控制、技术变革、交易风险管理等挑战。”汪若宇直言,特别是对于生产规模较小、设备老化、成本变化较为敏感的企业,影响更加明显。
河北某民营钢铁厂负责人坦言:“我们最担心配额不够用,买碳指标会增加成本。”
根据方案,2024年企业配额等于实际排放量,无需支付履约成本。但2025年后,配额将根据碳排放强度动态调整,盈亏率控制在较小范围。这意味着技术落后的企业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这些行业的头部企业却态度积极。一家央企高管透露:“我们已投资数十亿元研发氢能炼钢技术,碳市场可以将绿色投入转化为‘真金白银’。”碳配额盈余可交易获利,甚至通过碳金融工具融资,形成“减排—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全国碳市场对三大行业的长远影响更体现在产业升级层面。尽管启动阶段对配额进行免费分配,但通过发挥碳价信号的引导作用,可以引导经营主体优化研发和投资决策,避免长期高碳锁定风险的同时,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实现传统产业“焕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互促共进。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慧心告诉记者,未来,碳资产管理将成为水泥、钢铁、铝冶炼行业企业长期经营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企业的战略层面,还将影响实际的财务经营。这种影响很可能逐渐在产业链中形成传导,结合中下游产品的碳足迹管理、碳足迹标识认证等工作,形成碳减排成本在市场中的显化与量化,助力整体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钢铁:做好“加减法”,抓紧谋转型
我国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碳排放“大户”,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均位居前列。数据显示,钢铁行业年碳排放量约18亿吨,仅次于电力行业,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
全国碳市场扩围,对钢铁行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海通期货研究所黑色组长邱怡宏认为,钢铁行业全面参与全国碳市场,需要建立对应的碳排放管理体系,确保数据信息等基础性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生产角度考虑,此举势必推动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能源使用。在持续降低碳排放的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和提高能效、降低矿物燃料消耗、多使用电弧炉炼钢等是主流方式。
“由于行业竞争较为激烈,近两年钢铁行业低利润几乎成为常态。”邱怡宏直言,钢铁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短期来看,企业的生产运行成本会被推高,企业经营压力也会加大。
中信建投的测算数据印证了这一点:若碳价突破100元/吨,年产能1000万吨的钢企仅年履约成本就将增加2000万—3000万元,若再叠加技术改造所需的费用,总成本或将超过1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内的分化态势已逐步显现。以头部企业为例,某钢铁企业碳排放强度较行业均值低15%,在碳市场的价格传导机制下,这种成本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这种“马太效应”将加速行业内落后产能的淘汰,推动钢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多位行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碳市场扩围和碳配额缩紧机制将倒逼钢铁行业从“被动减排”转向“主动创新”。企业需要增加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减少劣势品种产量,促进落后产能出清,做好“加减法”这道试题。
水泥:短期阵痛,长期利好
水泥行业同样面临着深刻的产业变革。水泥行业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均为建材行业最大,排放总量占建材行业的84%。但不同类型的水泥企业,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和工序不同,碳排放情况也不尽相同。
据悉,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水泥企业仅管控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过程产生的直接排放,不管控电力和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
我国水泥生产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含熟料生产及水泥制备工序,以熟料、水泥为最终产品的企业;第二类是仅有熟料生产工序,以熟料作为最终产品的企业;第三类是仅有水泥粉磨工序,以水泥为最终产品的企业,即水泥粉磨站,主要因使用电力产生间接排放。
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分为启动实施和深化完善两个阶段稳妥推进。在启动实施阶段(2024年度—2026年度),水泥行业作为新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主要工作是夯实基础、掌握规则、熟悉市场、提升能力。这意味着水泥行业有3年的缓冲期。
不少业内人士对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持乐观态度。
海螺水泥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利大于弊,虽然增加了企业投入,但有利于推动过剩产能出清和行业集中度提升。
“碳市场将促进企业采用更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效,减少碳排放,实现水泥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绿色低碳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会推动高能耗、高排放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优化行业生态,促进产能结构优化调整。”唐山冀东水泥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通过碳市场出售富余的碳配额获得收益,为公司带来新的盈利模式之外,还可吸引绿色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和支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当然,水泥企业也面临挑战。“水泥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减产、减煤、减碳、减污、履约等多维度的限制和要求,间接提高了行业门槛。同时,对低成本履约、碳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不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
总体而言,短期对水泥行业整体影响较小,但水泥企业需要在合规管理、技术储备和市场策略上提前布局,以应对后期逐步收紧的碳约束。中长期看,碳交易机制的引入,将加速水泥行业低效产能退出,推动企业加快低碳技术应用和绿色转型,重构行业竞争格局和产业结构,具备能效优势和碳管理能力的企业将获得长期竞争力。
电解铝:技术改造升级
全国碳市场扩围至铝冶炼行业,对于电解铝企业而言,虽面临新压力,但相较自备电厂最初纳入时有所缓解。此前,电解铝企业的自备电厂已作为电力行业的一部分,首批进入全国碳市场,本次扩围有着更聚焦的指向。
此次扩围,预焙阳极消耗这一耗碳量大的环节成为重点。东证衍生品研究院能源与碳中和首席分析师金晓表示,能源作为原材料用途的排放是指,铝电解工序阳极(碳素材料)作为原材料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过程的排放量通过实际阳极消耗量计算,阳极效应产生的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排放利用缺省值计算,不需要进行实测。这意味着不同电解铝企业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仅取决于阳极消耗强度。
从成本角度来看,据国泰君安期货高级分析师唐惠珽测算,电解铝行业整体增加显性碳成本6500万元,分摊到单位电解铝约为1.56元/吨。单个企业吨铝显性碳成本取决于阳极消耗量和碳价,行业中吨铝阳极消耗量偏高的企业(落后者)2025年底显性碳成本约为11元/吨。为了降低显性碳成本,相关企业可能通过降低阳极消耗量以及加快转向惰性阳极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用惰性阳极是减排效果最明显的方式,但使用惰性阳极时,电解过程中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几乎被消除,企业也不再属于碳市场管控范围。因此,如果电解铝企业试图通过碳市场获得减排收益或者减少排放成本,那么就需要通过各类技术手段降低阳极消耗量,这是决定电解铝企业碳成本的关键因素。”一位专业人士坦言。
扩围后,电解铝企业的成本呈现多维度增加——直接成本体现在参与碳交易时购买指标的费用,间接成本则来自为降低履约成本而进行的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投入。
不过,严格的碳约束也带来积极影响:一方面,技术改造、碳市场履约将使得铝冶炼企业成本上升,低能效、高排放的电解铝产能或加速出局;另一方面,对新产能提出更高标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三大行业共性问题
水泥、钢铁、铝冶炼相关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市场后,面临着诸多共性问题与机遇。汪若宇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资产更新与技术创新压力逐渐突出,企业面临“不投即落后”的转型阵痛。她分析称,在绿色发展的趋势下,这三个行业在全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退出、节能降碳改造等政策下,已经开展过多轮绿色转型升级。
汪若宇坦言,由于前期的绿色转型升级已取得一定成效,企业若要在全国碳市场框架下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需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设备升级、工艺优化和技术研发。
目前,我国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基本已接近或完成碳达峰,后续行业整体减碳更依赖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这无疑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和项目初期资金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运营核算复杂性显著增加又是一大共性问题。“三个行业的自备电厂占比相对较高,扩围后这些自备电厂在运营模式和碳市场参与方式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比如,是否并网运行、是否向核算边界外供应能源产品、是否已参照发电行业基准值参与碳交易等。”汪若宇说,这些差异不仅增加了核算规则的复杂性,也对碳排放核算边界的精准性、核算数据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此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生产工艺复杂,不仅涉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还涵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计量监测需达到更高精度,采制样和化验需遵循更严苛标准,核算流程复杂,数据质量风险隐患多。
“尽管我国已建立了包含第三方核查机构的数据收集和数据质量监督体系。但鉴于新纳入的三个行业工艺流程更加多样化,中间过程排放更加复杂,确实为数据质量工作带来更大挑战。”汪若宇说。
市场波动与成本传导困境也是不容小觑的问题。采访中专家纷纷表示,在全国碳市场运行层面,短期内,扩围初期新行业无配额缺口,可能导致发电行业企业提前抛售配额,压制碳价。长期来看,随着配额分配逐步收紧,碳价有望上升,这将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作为典型的高耗能行业,钢铁和水泥等行业企业的运营深受碳成本影响,而碳成本又取决于配额。
汪若宇告诉记者,受国内建筑行业发展放缓以及国际原材料关税上调等因素影响,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企业的盈利空间普遍受到挤压,供应链韧性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产业所面临的供需环境进一步恶化,企业对碳市场参与成本的敏感度将不断提升,而全国碳市场也将综合行业发展环境对履约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针对上述三大行业共性问题,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汪若宇直言,在数据质量保障方面,监管层面加大处罚力度,流程层面开展多条线并行独立审核,信息披露层面增加不合规案例的透明度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数据质量保障措施。
在政策工具运用上,采用强度法推动产能向那些有意愿且有能力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转移,防止行业总排放量突破“达峰”平台大幅上扬,同时充分利用绿色投融资等金融工具,助力行业的低碳创新应用。
从长远发展视角来看,企业需将碳约束视为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通过制定5年乃至10年的战略规划,逐步实现从“规模驱动”向“碳效驱动”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与全国碳市场的底层逻辑深度契合——碳市场的初衷,就是将碳成本向下游传导,进而抑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度需求。因此,唯有主动拥抱“碳效驱动”的转型,企业方能在政策约束与市场竞争中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