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工信部最新双碳部署!
- 下一篇:没有了
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 “心脏”,其绿色属性一直被热议,但你知道它的全生命周期其实藏着不少 “碳足迹”吗?南昌大学循环经济课题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开了中国锂电池产业从锂矿开采到回收利用的碳减排路径。
一、锂资源的“生命周期之旅”
锂电池里的锂,可不是 “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一生要经历六个关键阶段:锂矿开采、原材料生产、正极材料制造、电池生产、实际使用、最终回收处理。
图1 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锂资源物料流分析框架
从 2009 到 2023 年,中国锂电池产业的锂资源流动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期间,国内从锂矿(锂辉石、锂云母和盐湖锂)中提取的锂资源总计 33,901 吨,同时从国际市场进口了 101,703 吨(包括原矿和精炼矿)。
在原材料生产阶段,国内生产锂盐产品的锂资源量为117,026吨,进口锂盐产品43,507吨。
在正极材料生产阶段,83,027 吨锂用于生产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60,747 吨用于生产三元(NCM)正极材料,并有 5,679 吨含锂正极材料出口。
在废物管理阶段,LFP电池存量的锂资源量为61,823吨,NCM电池存量的锂资源量46,817吨,退役的锂电池产品的锂资源量为12,277吨,其中回收的锂资源量有5,525吨。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对进口锂资源的依赖度在上升。2009 年到 2023 年,锂精矿进口依赖度从 45% 升至 75%,碳酸锂进口依赖度从 12% 升至 27%。
同时,电池类型的变化也影响着锂资源的流向:过去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如今三元电池(NCM)占比提升,2023 年其锂资源消耗量已达总消费量的 33.77%。
在回收端,2023 年从退役动力电池中成功回收了 2012 吨锂资源,但整个生命周期中锂资源总损失达 50,562 吨,损失率为 28.23%,这对资源供应稳定性构成了挑战。
图2 2009-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锂资源的流向
二、锂资源流动的未来图景
通过动态物质流分析,南昌大学田西教授课题组预测了未来锂资源的流动趋势:
2030 年:锂精矿进口量仍将高达 97,742 吨,国内开采量为 32,581 吨,进口仍是主要供应来源;回收体系逐步发展,预计回收锂资源 22,805 吨。
2060 年:大规模退役电池推动回收锂成为主力,预计满足原材料生产阶段 60% 的需求;国内锂精矿和锂盐需求大幅下降,资源流动形成 “循环闭环”。
一个关键转折点是 2040 年,届时回收锂资源将超过原生锂,成为中国锂电池产业的主要锂来源。此外,锂资源的社会库存也将呈现阶段性峰值:磷酸铁锂电池的锂库存预计在 2035 年达 391,100 吨,三元电池则在 2037 年达 297,600 吨。
图3 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锂资源流的预测演变。(a)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锂资源流(单位:吨);(b)2060年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行业锂资源流(单位:吨)
三、碳排放现状:正极材料是“大头”
2023 年,中国锂电池产业碳排放达 44.74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近千万辆燃油车一年的排放量。
细分来看,各阶段总碳排放占比很不均衡,根据各个阶段的产生量与单位排放量计算可得:正极材料生产占 35%,是最大排放源;锂矿开采占 32%,紧随其后;电池制造占 20%;因当前回收规模较小,回收阶段总排放占比最低,待需发挥其效用。
图4 2009 - 2023年中国锂电池行业各阶段碳排放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碳排放趋势呈 “先升后降”:预计 2032 年达到峰值(161.10 万吨),之后随着回收体系完善和技术进步,逐步下降 —— 到 2060 年,基准情景下排放将降至 13.60 万吨,而在 “技术 + 循环经济 + 能源转型” 的最优情景下,甚至能低至 0.12 万吨。
图5 2024 - 2060年中国LIB行业碳排放趋势预测
四、减排 “三驾马车”
想让锂电池产业真正 “绿色化”,单靠某一招可不够。基于该研究假设的情景结果发现,三种策略协同发力最有效:
技术创新:减排贡献最大,达 55%!比如正极材料改用磷酸锰铁锂,能降低 40% 能耗;电池工厂用光伏电力,生产环节碳排放可砍半。
循环经济:贡献 25%。2030 年退役电池将达 140 万吨,若回收率提升至 90%,可回收 12 万吨锂,减少 5 吨碳排放 / 每吨回收电池。
能源转型:贡献 20%。比如锂盐生产用绿电替代,碳排放可降 70%;西部锂矿区配套风电,开采阶段排放能少 32%。
图6 三种单一情景下锂电池产业的年碳排放量。TE-L=实施低强度技术进步;TE-H=实施高强度技术进步;ET-L=实施低强度能源结构转型;ET-H=实施高强度能源结构转型;CE-L=实施低强度循环经济;CE-H=实施高强度循环经济
值得一提的是,三种策略“组队”效果更佳:技术进步优化生产流程,循环经济减少原生锂需求,能源转型降低各环节间接排放,三者协同能让 2060 年排放降至 0.12 万吨,距离“碳中和”仅一步之遥。
图7 三重情景下锂电池行业的碳减排潜力。TE*ET*CE-L=实施低强度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转型与循环经济;TE*ET*CE-H=实施高强度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转型与循环经济;CE-L=实施低强度循环经济;ET-H=实施高强度能源结构转型;TE-H=实施高强度技术进步
五、群众能做什么?从选择到行动
选电池类型:磷酸铁锂(LFP)电池的社会库存峰值在 2035 年,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三元(NCM)电池更优,购车时可优先考虑。
支持白名单企业回收:旧电池别随便处理!正规渠道回收 1 吨锂电池,相当于减少 5 吨碳排放,还能为 “锂循环” 添砖加瓦。
关注绿色生产:选择采用光伏、风电等绿电生产的电池产品,间接推动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