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碳量化、 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上)

发布日期:2022-06-27

WechatIMG144.png


“碳达峰碳中和”会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拉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矛盾。结合碳减排目标,企业可以碳资产管理为切入点,通过绿色信贷等金融手段将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


从2020年9月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今一年多来,绿色金融议题持续受到关注。其实减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在我国已迅速发展,但很多问题还在讨论中,例如经济增长和减碳怎么平衡?企业如何结合碳减排目标来发展?碳交易市场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近期对话了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王乃祥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会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拉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矛盾。结合碳减排目标,企业可以碳资产管理为切入点,通过绿色信贷等金融手段将资产价值最大化,同时加强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


减碳过程中,碳交易是业界公认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北京的试点已可印证。王乃祥介绍称,北京碳交易试点运行八年多来,激发了企业主动开展清洁能源转换等工作,如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公交集团等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公交车“油换电”等方式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工作。


在碳交易体系中,还离不开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的碳账户。据了解,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搭建北京绿色项目库及企业碳账户,为本市所有企业及项目建立碳账户,进行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


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8月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展至今已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


WechatIMG145.png


双碳会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矛盾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很多人现在还很模糊,“绿”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近年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行业开始改用清洁煤了,但清洁煤在2021年的绿色债券指导目录中被剔除,所以应该说它是“绿”还是“非绿”?类似情况该如何界定?有学者用经济学指标度量,即单位排放所对应的GDP,是否合理?


王乃祥:

什么是“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从“绝对绿”和“相对绿”两个维度去理解。其中,从碳排放的角度看,“绝对绿”是指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的活动,即所谓的零碳或负碳;“相对绿”是指低排放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碳。


从绿色金融角度,对“绿”的标准或许可以从绿色金融支持的领域中寻找答案,比如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明确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定义,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上述金融服务支持的领域,应该就是七部委用列举方式界定的绿色范畴。


关于清洁煤的问题,是“绿”还是“非绿”,从不同的维度和时间节点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同的。从现实国情出发判断,清洁煤是相对“绿”的能源;但从碳中和角度,清洁煤还是不够“绿”的。


“绿”和“非绿”的度量指标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2021年10月,在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更新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标。因此,碳排放强度也可以考虑作为度量绿色的指标之一。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说到GDP,我国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也要兼顾经济稳定增长。请问应该如何平衡“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矛盾吗?


王乃祥:

中央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之间的关系一直高度重视。


今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处理好四对关系:发展和减排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如果把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看,就很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顾此失彼。但实际上,不管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还是一个企业,你很难把这两方面工作真正分割开,它们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必须统筹协调、平衡推进,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能走极端、转急弯,也不能一动不动、无所作为。


如果你更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就会发现减排其实是良药,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经济转型提供了倒逼机制,为我国提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将改变各个行业的结构和面貌,拉动新的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所以,在发展和减排方面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小步快跑、协调推进,几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很可能又是一番新天地,当年的转型痛苦未尝不是别开生面的礼物。


四大瓶颈急需突破,包括建立机制防止项目“洗绿”等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去年末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


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是否能实现这一目标,现有的技术和资金能否支撑能源转型?有哪些是急需突破的瓶颈?北京绿色交易所参与起草的《碳金融产品》标准将在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方面提供哪些指引?


王乃祥: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向来是言必信行必果,做的始终比说的多。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45%,这个目标在2020年“十三五”期末早已超额完成。


当前,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高度重视,已经密集出台了“1+N”的政策体系,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就是上述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这些政策规划提出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当然,要落实上述目标挑战肯定会非常大,需要在发展模式方面做很大的调整,同时技术和资金支持都要跟上。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都是很大很复杂的问题,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们作为交易所更关注的是资金支持和资源配置。


目标不同机构不同口径的测算都表明,中国实现碳中和至少需要百万亿元量级的资金投入。目前任何一个测算结果都是天量,是现有的绿色金融市场还远远难以支撑的,但另一方面也为金融市场的绿色化转型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


为了顺应和推动上述转型,我们认为有四方面瓶颈急需突破。


一是需要建立碳核算工具,并逐步将碳核算全面运用到投融资过程中,确保对投融资活动的碳排放、碳减排量化影响做到心中有数。


二是需要建立帮助各类金融机构批量、精准对接绿色项目的机制,防止主体和项目的漂绿、洗绿行为。


三是需要更丰富、更多样化的绿色融资工具,满足不同主体、不同项目的个性化融资需求,实现绿色金融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支持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你提到的《碳金融产品》标准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4月,《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实施,作为参与起草单位之一,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会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应用推广《碳金融产品》标准,服务绿色低碳投融资活动,同时根据市场实践反馈和其他起草单位一起共同修订完善该标准。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