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自2017年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开拓创新,率先走出了一条绿色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金融改革与经济转型良性互动、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发展。
改革成效
经过近五年的改革创新实践,截至2021年末,湖州绿色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2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累计取得50多项绿色金融首创成果。两度被《亚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绿色金融实践地区,两次位居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竞争力第一。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更好。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9亿元,同比增长9.5%,增速居浙江省第二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13.5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居浙江省第一位。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9位。二是区域生态环境更优。“十三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35.8%,降幅居浙江省前列。无废指数排名居浙江省第一位,空气优良率较2017年试点初期提高19.2个百分点,成功入选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绿色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居浙江省前三位。三是金融保障水平更高。截至2021年末,全市银行贷款余额达7203.6亿元,贷款增速连续72个月保持浙江省前三位。绿色贷款余额达1615亿元,年均增长45%,高于全国年均增幅22.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不良率由2017年的1.26%下降至0.38%,信贷资产优良率居浙江省第二位,获得浙江省政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督查激励。
主要做法
坚持系统化推进,加强改革顶层设计。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抓好绿色金融改革。一是构建组织机构体系。由书记和市长担任绿色金融改革领导小组“双组长”,成立绿色金融改革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立绿色金融研究院,建设区域性绿色金融中心,邀请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主任马骏等十多位绿色金融领域权威专家为湖州设计改革路径。二是构建激励约束体系。打出政策“组合拳”,强化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每年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将绿色信贷业绩纳入MPA考核,实施绿色银行监管评价,有效激发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三是构建制度标准体系。2017年10月出台试验区首个绿色金融标准建设规划,参与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等6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编制银行信贷碳排放计量、绿色融资主体认定等13项地方标准,银行业客户ESG评价、绿色建筑低碳项目贷款实施规范2项标准已获立浙江省金融学会团体标准。
坚持市场化导向,丰富产品和服务体系。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以商业可持续方式推进绿色金融改革。一是全行业实行自律机制。2018年9月成立试验区首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出台绿色金融行业自律公约、绿色信贷服务自律公约等文件,推动设立绿色金融专营机构47家、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3家,充分发挥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等功能。二是全域实施环境信息披露。创新“分层执行+因行施策”方式,建立“年度报告+强制披露”制度,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全域银行业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的城市,形成了五套适用不同类型、规模银行的标准模板。同时,率先在域内人保财险开展保险行业环境信息披露试点。三是全方位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每年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案例评选,累计创新推出151款绿色金融产品。湖州银行以光伏建设项目未来收益为质押推出“光伏贷”,授信额度可达项目总投资的80%,已为16个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项目提供融资支持16亿元。长兴农商银行创新开发“碳效贷”,实现电力供给与有序减排的精准平衡,累计发放贷款329笔,支持减碳技术改造项目250个。人保财险创新开发“环责险”,打造“环保体检+保险保障+信贷服务”模式,推动563家企业补齐环境风险漏洞4619个,实现环境治理与金融服务双赢。设立总规模达547亿元的绿色产业基金,累计支持绿色项目超230个;发行绿色债券47单(306.7亿元),其中绿色金融债7单,是试验区中发行笔数最多的地区。
坚持法治化原则,依法保障改革创新。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一是以立法体系保障改革。制定全国地市级首部绿色金融促进条例——《湖州市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将碳减排与碳金融、ESG评价、绿色金融绩效评价等纳入地方立法体系,该条例已自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二是以司法意见支撑改革。出台全国首个《关于服务保障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从引导资金投向、强化司法保护、维护金融安全、提升司法保障水平四个方面明确18项具体举措,成立“法润绿金”法官工作室,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坚实司法保障。三是以纠纷调解护航改革。设立全国首家绿色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打造“金融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实现绿色金融从改革创新、纠纷调解到司法保障的工作闭环,目前已成功调解绿色金融纠纷案件276件,实现政银企法四方共赢。
坚持低碳化转型,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以服务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再深化。一是完善“双碳”金融体系。出台《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加快构建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全市金融机构已创新“碳价贷”“碳效贷”“碳汇贷”“光伏贷”“零碳车险”五大系列碳减排金融产品体系。二是构建“碳中和”银行体系。在全国率先发布《银行业“28·58”碳达峰与碳中和远景规划》《区域性碳中和银行建设指南》,建立碳盘查、碳信息披露等机制,引导银行推进自身运营和投融资业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前,全市已有8家银行开展碳中和银行试点,安吉农商银行建成全国首家自身运营碳中和支行。三是创新工业“碳效码”体系。对全市381个行业、37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碳排放在线核算,赋予企业“碳效码”,并自动化跟踪企业“碳足迹”,助力企业节能降碳。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湖州市工业碳效改革的实施意见》。2021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减碳贷款400亿元,较2021年初增长46%。“碳效码”相关做法已在浙江省各地推广。
坚持数字化赋能,打造“数智绿金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撬动绿色金融改革,推动服务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和基础设施数字化。一是开发“绿贷通”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打造全国首个“绿贷通”银企对接平台,创新“抢单制”“139限时服务制”“信贷超市”模式。自2018年5月上线以来,“绿贷通”已累计帮助3万多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3086.7亿元,相关做法获得2021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提名,并复制推广到舟山、兰州等省内外城市。二是上线“绿金管理系统”实现绿色金融精准评价。主动承接人民银行研究局试点任务,开发全国首个绿色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绿色信贷T+1逐笔采数、环境效益自动测算、绿色信贷业绩自动评价,目前该系统已在长三角三省一市应用。三是创新“ESG评价系统”对企业进行绿色低碳画像。2021年9月,上线全国首个区域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参照国际ESG可持续投资原则,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维度对企业进行绿色低碳画像,实现了绿色评价智能化、全量化和价值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7万家企业获得ESG评分。湖州银行已将ESG评级体系引入违约率测算模型,并将评级结果深度运用到信贷全生命周期管理中。
坚持国际化融合,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坚持“开门搞改革”,主动融入绿色金融国际网络。一是参与国际合作。先后成为中英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唯一试点城市和CFA境内首个地级市考试中心,承办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湖州)研讨会。二是积极加入国际倡议或原则,获得国际金融机构支持。湖州银行成为境内第三家赤道银行,并成为全国首家在可持续金融领域与亚洲开发银行合作的银行。
安吉农商银行成为浙江省首家签署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的法人银行。佐力小贷公司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小贷试点建设,并获得全球气候伙伴基金、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全资子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三是输出湖州案例。先后参加2018年香港绿色金融论坛、2019年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2021年低碳城市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分享湖州经验和做法。编著的《绿色金融在湖州》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被纳入绿金委“绿色金融丛书”。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将湖州数字化改革成果纳入《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报告,认为湖州实践可以在中国国内推广,也可输出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
下一步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湖州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四个聚焦”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一是聚焦“双碳”目标,在绿色金融总体框架下,探索构建转型金融体系,建立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专项统计、信息披露、政策激励等配套机制,推动市场主体沿着清晰的路径向低碳转型。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6+1”领域减碳工作,全力推进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创新构建“光建一体化”发展的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协同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是聚焦共同富裕,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全力打造金融共富班车,创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组合拳打法,深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一体化、“信贷一件事”等改革,将农业大棚等农业生产设施产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积极推广农业保险,为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贡献绿色金融力量。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增加信用贷款比重,推动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引导更多信贷资源向科技企业倾斜。充分发挥绿色产业基金的引导和增信作用,服务科技企业积极对接创业板、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四是聚焦数字变革,以数字化思维、认知和技术,探索构建集绿色评定、信贷融资、风险防控、碳账户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智绿金体系”,创新绿色金融服务应用开发,加快绿色金融数据专题库共建共享,以数字化建设加快绿色金融改革。
编辑:李晓格
来源:中国金融 作者刘一闻(湖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
声明:本平台转载分享的文章,旨在传递行业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