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关税”获通过,预计2023年开始实行,国内出口企业务必重视碳排放!

发布日期:2022-03-16
关键字: 碳关税碳税

       3月15日晚间,欧盟碳关税(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在欧盟理事会获得通过。法总统马克龙在其个人社交账号上公布此消息。作为世界上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提案,将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据悉,15日在欧盟理事会的经济与金融事务委员会(ECOFIN)的会议上,欧盟27国的财政部长采纳了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法国的碳关税提案。这意味着欧洲各国支持采取碳关税措施。

       法国倡导的欧洲理事会采纳一个搁置争议的方案——将CBAM最具争议的三个棘手问题都留待以后另行解决:1、欧盟产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的退出时间表,2、CBAM的收入分配方案,3、欧盟出口产品的碳成本“退税”。可以看出,法国作为欧洲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急于推动完成CBAM立法。有分析认为,法国希望能够在4月份总体选举前推动欧盟各国在欧洲理事会内部就CBAM达成妥协,形成一致立场。排除上述三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非常有助于欧洲理事会内部达成一致意见。

       这份“主席案文”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改动欧委会提出的CBAM方案:产品范围仍限于水泥、电力、化肥、钢铁和铝;只承认出口国的“显性碳价”(可用于抵扣碳关税);只对直接排放征税;碳关税由欧盟各成员国执行(不设欧委会层面的统一执行机构)。

       这一进展并不意味着欧盟碳关税已经走完立法程序。它意味着继欧委会之后,欧盟理事会也形成了自己的碳关税方案。欧洲议会的方案预计在今年7月确定。然后就进入三方协商阶段,以得到最终通过的法律文本。

对我国的影响

       分析人士指出,欧盟碳关税政策预计从2023年开始实行,这将对温室气体排放量高的企业带来重大挑战。波士顿咨询(BCG最新研报深入分析了欧盟碳关税对重点行业的经济影响,发现碳关税对行业利润的侵蚀影响可高达40%,而且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将感受到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碳关税还可能改变出口欧盟企业的竞争优势。

       以钢材行业为例,中国钢材企业因为碳排放较高,出口欧盟需要缴纳高额的碳关税,相较于其他国家碳效率更高的钢材企业而言,中国出口钢材的成本优势将会缩小。此外,欧盟现在已经要求企业评估、报告、计算产品的碳足迹成本,在全球减排压力倍增的情况下,欧盟可能很快会对向欧洲出口产品的企业作出同样要求。在全球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响应,巩固市场竞争力。

       资料显示,中国的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2020年能耗折合标准煤将近50亿吨,碳排放将近100亿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占全世界碳排放28%左右,我们的碳排放超过了“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排放的总和,大约是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近期指出,我国煤炭消费占比仍然超过50%,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发达国家的2.1倍,而我国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

       另一面,利好中国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风电产品。SolarPower Europe 的最新报告《2021-2025年欧盟太阳能市场展望》显示,2021年是欧洲太阳能行业又创纪录的一年。2021年,欧盟估计将有25.9GW的新光伏装机容量并网,比2020年19.3GW增长了34%,并且打破了十年内21.4GW的最高记录。

       机构数据,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研发与制造大国中国2021年出口了40.9GW的组件到欧洲市场,相较前一年的26.7GW同比成长了54%。受惠于能源转型趋势,欧洲持续维持最大的组件进口市场,全球占比46%。主要的国家包括了荷兰、西班牙、希腊、葡萄牙、波兰和德国,都达到了GW级以上的进口量,其中荷兰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国,全年总量来到了23.8GW。

       相对于传统能源,光伏、风电、氢能均为二次能源,不受材料、空间、资源的影响,且由于光伏、风电已经具备经济性,特别是在欧洲地区,各国人民对新能源的使用意愿较高。

       而在3月8日SolarPower Europe 官网发布了题为“RePower EU with Solar: The 1TW EU Solar Pathway for 2030”的信息显示,欧盟委员会副主席Frans Timmermans提出一项能源战略,旨在尽快将欧洲与俄罗斯天然气分开,同时保护公民免受痛苦且日益严重的能源价格冲击,到 2030 年,欧洲的太阳能容量将达到 1 TW。此前,Solar Power Europe发布的《2021-2025欧洲光伏市场展望》显示,截至2021年底,欧洲累计光伏装机为164.9 GW。如果欧洲碳税得到全面通过,1TW目标将会被实现。

新闻来源:搜狐网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