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这是碳管理行业的根基,我们相信没有科学的碳管理,就不可能实现碳中和,碳管理促进碳中和的实现,碳管理的根基是碳排放计算,这一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缺乏碳足迹规范,特别是商品碳足迹计算规范主要是海外的,因此本地化仍有很大的实施空间。目前,令人满意的现象是,协会和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制定商品碳足迹标准。
第二,反复计算。我们通常使用一些旅游平台,在每个旅游平台上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绿色积分,但人们的低碳行为只有一次。换句话说,低碳行为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反复得到积分,因此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明显的反复计算。
自然,一些地方也实施了创新措施。例如,北京市政府建立了一项创新措施MaaS平台,客户在某个平台上获得碳减排积分后,会自动跟随这个平台MaaS平台交换数据,客户在其他平台上获得碳积分时自动识别,难以反复获得相应的碳减排效益。
此外,反复计算的另一个问题是绿色电力的应用。如果绿色电力被一些采购用于碳中和,原则上这部分新能源不能用于加权当地电网的碳排放因素,否则会有反复计算。
第三,碳排放因素。这是企业碳管理的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组织使用的国家或国际机构公布的一些碳排放因素,以及计算商品碳足迹,如一些国际机构LCA数据库的排放因子。
在一些纯学术机构非常纠结之前,我们的产品碳足迹是否应该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开始计算?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方式,但在中国数据采集仍然面临巨大挑战的背景下,这种方式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