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点”撬动绿色金融发展

发布日期:2022-09-22


  01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金融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制度层面,我国建立了包括标准、披露、产品和激励在内的四大支柱;同时,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达到20万亿元,排名全球第一,绿色债券的余额已经达到1.4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位,也显示出市场对绿色金融的热切态度。


  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金院院长马骏看来,绿色金融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大有可为。


“根据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未来30年当中,我国的绿色低碳融资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这么大的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还需要更多的激励措施、更多创新,也需要应用更多的金融科技手段。”他表示。


  那么,金融科技究竟可以在哪些方面助力绿色金融发展?目前取得了哪些积极进展?而要激励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下一步,各相关主体应该如何做?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02 力识别中小微企业绿色经济活动 ,缓解绿色企业融资缺口。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绿色金融领域的业内人士都聚焦ESG(环境、社会及治理)进行研究。那么,ESG与绿色金融有什么关系呢?金融科技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关注企业的ESG,既是绿色金融发展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实质上,从中长期来看,ESG指标反映出的情况与行业景气度和中长期产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高度一致的。”


嘉实基金ESG研究总监韩晓燕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企业层面,ESG对企业的盈利性现金流、风险抵御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看到,近两年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工业节能、绿色基建相关的细分领域和商业模式,都产生了不错的回报;同时,ESG也能帮助企业应对一些中长期的系统性风险。


  而金融科技则有助于识别企业的绿色行动。


马骏解释,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绿色识别能力,降低绿色认证成本,降低绿色中小企业和绿色消费的融资成本以及降低绿色资产的交易成本。


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讲,利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可以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可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从而降低“洗绿”和“漂绿”的风险。


  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黄丁伟分享了湖州在这方面的实践。他表示,在帮助中小企业完善ESG信息披露,助力其获得绿色信贷方面,金融科技能发挥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中小企业吸收了70%多的就业,但受绿色投资外部性难以内生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在绿色投资的可持续性动力不足。同时,即使一些小微企业有较强的绿色转型意识和需求,但由于ESG信息披露缺失,其本身面临的环境社会风险难以被识别,往往因此被排斥在绿色金融体系之外。”


黄丁伟介绍道,许多小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仅为1%左右,一个主要原因是银行无法有效识别小微企业及其绿色经济活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湖州在原有的ESG评价模型基础之上开展研究,率先探索形成了我国一套面向中小企业的ESG评价工具。“作为首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之一,同时也是小微企业密集的地区,湖州有责任进行这方面的探索。”黄丁伟解释说。


  要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防范高碳运行带来的金融风险,必须要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统一、规范的碳核算,了解企业、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和碳强度信息。


而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在数据获取、识别、分析、可视化方面能够有效解决绿色主体、项目和产品识别难度大等问题。


  具体来看,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各部门数据共享,丰富ESG模型评价维度并推动提高评价模型精准度;物联网可解决数据更新不及时与环境数据缺失问题,实现企业对能耗等环保数据的实时采集与自主上报;区块链可保证企业端数据的可溯源与互信,解决企业端填报数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问题;人工智能通过对模型的强化训练,提高绿色识别的准确度,实现对绿色主体实时授信并助力动态风险防控与预警。


通过这一系列应用,金融科技可在绿色识别与认定、评价与贴标、风险动态监控、环境信息披露等各环节,助力金融资源向小微绿色主体倾斜。


WechatIMG461.jpeg


  记者了解到,与很多ESG评价工具聚焦上市企业不同,湖州的评价机制更注重中小企业。


“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的在三个维度上都充分考虑了小微企业的特点。”黄丁伟表示。例如,针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评价指标纳入社保、纳税、公积金、征信等方面的综合数据,为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授信画像提供全方位支持。


  这套系统可具体应用于信贷管理全流程中贷款“三查”的各个环节。


例如,定价环节,可在充分运用并积累一定的相关数据支撑后,将ESG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逐步纳入的贷款定价模型中,成为影响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一个重要因子。


而且,通过在湖州市“绿信通”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升级,银行的客户经理一键即可获取系统自动计算及分析的结果,减少了主观因素的人为干扰,提升了绿色信贷业务的自动化程度。


  目前,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系统现阶段已全面向湖州全市域金融机构开放,鼓励银行开发“定制版”应用模型。例如,安吉农商银行将ESG理念融入个人绿色普惠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运用于绿色普惠产品开发、客户授信、利率定价等各个方面。


而在企业端,该系统对小微企业构建了绿色低碳画像,企业可查看自己的ESG报告,了解自身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长项和短板,以此为依据进行低碳转型。


  “这套系统能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推动绿色贷款不良率下降。”


黄丁伟告诉记者,截至2021年12月,在该评价体系的支持下,湖州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9.46%,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38%,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当地采用该评价体系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为零。


  03 突围数据孤岛和应用“孤岛”,深入理解绿色金融业务场景。


  当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湖州融资主体ESG评价体系4.0版本上线后收效颇丰,但也面临底层数据、银行应用层面的制约。


  北京绿金院ESG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刘嘉龙总结了当前主要面临的几大问题:现有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下缺乏金融科技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规划和指引;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间的环境和气候数据共享机制尚未打通;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环境数据共享与认证互信难度大,信息孤岛仍普遍存在。此外,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的ESG评价多依赖于人工评分,金融科技手段运用不足。


  对此,他建议,除了加强顶层设计等制度安排外,地方政府应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全程无人工干预的数据闭环取得真实可靠的企业环境表现数据,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及数据共享平台。此外,应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全面的企业可持续发展量化评价体系。


  对于金融机构,缺乏复合型人才则制约了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应用。“绿色金融业务部门和金融科技部门缺乏互动与了解,既懂金融科技又懂绿色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缺失,这导致金融机构内部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融合。”刘嘉龙表示。


  而原本应该提供更加专业化服务的科技公司则面临着同质化问题。“很多金融科技公司规模较小,也处在技术发展初期,无法满足一些大型股份制银行的发展需求。


此外,由于对绿色金融的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开发的理解不足,很多机构只能提供同质化的产品和同质化的服务。”刘嘉龙说道。


  在他看来,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金融科技企业,都要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的理解。其中,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联动,打通双方在业务合作、知识共享以及产品创新和流程管理上的相互认识和联动机制,充分调动内部的科技部门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


而科技公司则应沉下心来,对支持绿色金融的相关重点技术加强研发和创新,例如区块链技术、自然语言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遥感卫星及其应用等。


编辑:李晓格

来源:金融时报

声明:本平台转载分享的文章与信息,旨在传递行业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