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发声!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加快出台这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发布日期:2022-09-21

9月16日,工信部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第八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并答记者问。

相关负责人指出,工信部推进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

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不断加强,累计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3561项、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培育国家绿色数据中心153个,逐步构建起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同时,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骨干企业。

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产融合作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工业绿色发展。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有望降低1—3个百分点。

一: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信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行动,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坚决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生产方式正在加快形成,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

初步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新兴产业壮大发展,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5.1%和33.7%,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3.3和1.9个百分点。

二是着力提升工业能效水效水平。

推进工业能效、水效提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系统推进工业节水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的基础上,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35%和近40%基础上,2021年进一步下降7.1%。

三是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

实施废钢铁、废塑料等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培育近800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骨干企业,已建成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过1万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

四是加大绿色技术装备产品供给。累计推荐节能技术装备产品3561项、节水工艺技术装备353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及装备350项,推广近2万种绿色产品,培育国家绿色数据中心153个,逐步构建起绿色产品供给体系。

五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信部编制《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打造了一批绿色制造典型,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公开表示,这十年,我国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达到了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大力推进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有6.3亿吨粗钢产能正在或已完成改造。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扩张,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黄润秋表示,十年来,我们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了26.2%,是全球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14亿吨的标准煤,少排放了29.4亿吨的二氧化碳。

黄利斌指出,下一步,工信部将着力开展工业领域碳达峰“一个行动”,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和绿色制造支撑“两个体系”,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六个转型”,支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二: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有望降低1—3个百分点

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工信部在产融合作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对于这样的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翁啟文回应称,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产融合作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支持工业绿色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牵引,系统谋划支持方向和路径。联合“一行两会”出台《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8个重点支持方向和9个方面的政策举措,包括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等。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新方法。

支持全国51个产融合作试点城市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鼓励率先开展碳核算、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为促进绿色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稳链强链,开展“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补贷保”联动两项试点。

目前,“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首批征集的大部分硬科技项目与绿色或赋能绿色相关,青岛等地出台了“补贷保”联动相应配套政策,企业融资综合成本有望降低1—3个百分点。

三是注重标准建设,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研究。

工业领域,尤其是传统碳密集型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融资缺口较大,需要更加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的转型金融支持。同时,牵头组织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对传统行业绿色改造投入,目前初步形成9类39项标准,条件成熟后将公开发布。

四是依托平台支撑,提升产融合作质效。工信部去年上线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开设“工业绿色发展”专区。

截至8月底,金融机构上线绿色金融产品81个,累计助企融资突破3000亿元,其中绿色相关企业融资超过1400亿元。

五是强化生态汇聚,协调多方资源协同推进。

加强与金融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强化产融合作支持工业绿色发展效果。并联合多家金融机构设立制造业专项贷款,制定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重点支持领域。

在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曾表示,绿色金融包括了各个层次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有权益的定价、也有风险的定价,这些定价在连续的活跃的交易的过程中间,就会使得价格越来越公允、越来越有效。而这个公允的、有效的、连续的价格就会形成价格曲线,这个价格曲线就会成为市场化减碳机制的很重要的基础。

他指出,在金融政策方面,我国把绿色能源、节能改造、绿色交通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实现差异化的融资和支持。在信贷投放上,通过优化授信模型、规模、资本的计量、考核指标等,推动投融资结构向绿色加快转型。

三:探索动力电池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当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问题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对此,黄利斌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

做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指出,近年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截至8月底,190余家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6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0235个回收服务网点。

同时,培育了45家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探索形成‘梯次电池以租代售’‘废料换原材料’等一批新型商业模式,回收利用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黄利斌表示。

黄利斌强调,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强化电池流向管理;

加大退役电池柔性拆解、高效再生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并加快出台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强化标准引领支撑;

遴选推广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成熟经验和典型项目,引导各方高质量推进回收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梯次和再生利用骨干企业,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

中博联智库特聘专家张翔在接受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电池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回收电池并对相关原材料提炼再利用,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同时,“电池回收有利于环境保护,降低废旧电池对土地的污染。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国家将给予很大支持。而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又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张翔告诉记者。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包括所有的电池应用端、回收渠道、网络、梯次利用、预处理、材料再利用等多个环节。

上游,我国汽车动力电池装机量迅速提升,动力电池退役量也快速增长。中游电池回收模式主要有:产业联盟回收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和生产者自主回收模式。

下游电池再利用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资源再生利用。EVTank预计2026年中国理论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理论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


编辑:李晓格

来源:券商中国

声明:本平台转载分享的文章与信息,旨在传递行业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