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如何覆盖更多行业?权威解读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

发布日期:2025-09-29
关键字:

36亿千瓦风光装机、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全经济范围——中国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用3个关键数字,明确了2035年前低碳发展的方向。

9月24日,中国宣布新一轮NDC目标。这是中国首次提出覆盖所有经济部门、涵盖所有温室气体种类的绝对量减排目标,标志着中国气候政策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环境报就相关内容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中国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委员会副主任、伦敦大学学院基建可持续转型教授梁希。

从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战略定力与气候雄心兼具

中国环境报:中国此轮提交的NDC目标释放了哪些政治信号?这对全球气候治理意味着什么?

梁希:当前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面临诸多挑战。个别国家逆流而动,国际形势多变,加上地缘政治因素,部分国家投入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也相对有限。《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十五五”时期,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碳达峰后,实施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因此,中国在这个时间点公布新一轮NDC目标,对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设限,即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进一步释放了从之前的强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转变信号,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立场,对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是一剂强心针,对今年年底的COP30等会议的谈判也有重要意义。目前,国际社会大部分声音都对中国的减排承诺和战略定力持肯定态度。

此外,2030年—2035年是中国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三十年的首个五年,需要深刻转变发展思路,进而引导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新一轮NDC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气候雄心。

中国环境报:与前两轮NDC相比,此次更新有哪些重大突破?中国在实现前两轮NDC目标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

梁希:中国在2015年提交的首轮NDC中,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2020年第二轮NDC更新时,将这一目标提升至“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随着碳强度下降目标不断提高,减排难度也持续加大。受“十四五”时期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减排进度不及预期,导致“十五五”时期的任务量相应加重。因此,在以往经验基础上,此次提出“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这是中国体现最大努力制定的目标,更彰显了发展中大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

全经济范围:覆盖领域扩容,实施路径分层推进

中国环境报:“全经济范围”将覆盖哪些行业和领域?哪些行业可能被纳入监管?

梁希:从过去的二氧化碳管控提升到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排放治理,这一转变受到全球关注。全球约3/4的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导致,其他影响显著的温室气体包括甲烷、氧化二氮、氟化气体等。因此,除了以往我们关注更多的火电、钢铁、水泥、炼化等行业,一些新的行业也将进入监测或控制的范围。比如,甲烷排放主要来源于畜牧业和能源。氧化二氮主要来源于农业氮肥和工业活动。氟化气体,包括氟氯碳化物(CFCs)、氢氟碳化物(HFCs)等,主要来源于制冷剂、气溶胶推进剂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过去,这些领域公众关注度较低,此次纳入后,预计“十五五”时期将启动监控或出台配套政策,“十六五”时期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当然,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存在很大差异。对某些行业来说,比如钢铁、电力碳捕集每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减排成本可能在200—400元人民币/吨,而有些行业比如煤炭或天然气制氢的碳减排成本可能只需100元—200元人民币/吨。而一些难减排行业,航空航运用绿色燃料替代,减排成本可能会高达1000元—2000元人民币/吨。从经济角度而言,目标是总量,减排成本更有优势的行业可能推进更快,而成本更高的行业需要未来有序逐步推进。但从各行业齐头并进的角度而言,各行业都需要启动减排工作,只是成本较低的行业比较容易完成,可能会先行大规模和大范围实施。

中国环境报:碳市场是我国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接下来碳市场将如何支持新一轮NDC目标的实现?如何覆盖更多行业?

梁希:近期《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印发及相关会议召开,均凸显当前碳市场的重要性。根据意见,全国碳市场将进一步扩容,计划2027年前覆盖工业领域主要行业,并通过完善制度、创新产品、提升能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碳减排目标最终需落实到各行各业。当前中国碳市场已纳入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未来还将纳入更多领域。通过碳市场这一政策工具,碳价将更科学、价格信号更清晰,对企业减排的引导作用会进一步加强。

此外,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方面,有望涌现更多引领性新减排技术,助力未被纳入碳市场的行业企业实现减排。这些减排量也将成为重要辅助,加速我国减排进程。

36亿千瓦风光装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环境报:新一轮NDC提出实现36亿千瓦风光装机目标,需要突破哪些技术瓶颈?电网消纳能力如何匹配?

梁希:国新办近期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当前,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正积极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及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已推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种“提前达标”的能力,为我国提出更具雄心的目标——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36亿千瓦,注入了强劲信心,也为相关行业企业带来巨大市场潜力。

但同时需注意,当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占比较低时,电网可通过煤电、火电、水电等灵活性资源实现消纳;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对电力系统的要求会显著提高,需要通过电网构建优化、灵活性电源支持等方式推动电力系统变革。因此,未来容量电价机制完善、各类储能项目建设、火电服务于调峰、调频和备用的改造等工作,这些既是关键任务,也是需要面对的挑战。

中国环境报:地方政府和企业如何参与新一轮NDC目标的落地?考核和监督机制如何保障?

梁希:2024年8月发布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及相关政策文件,已明确地方政府和企业参与NDC实施的具体机制与责任。方案明确要求“十五五”时期将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地方政府需将碳排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建立地方碳考核机制。

由此,“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可强化减排全过程监管。未来,部分地方政府可能面临碳预算压力,这将推动更多企业主动加入节能减排队列。当前,政策信号已明确,相信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落地行动也将会跟上。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