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给各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为人工智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应用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技术为生态治理转型提供革命性技术路径
当前,生态环境治理正面临复合型、深层次的挑战,传统生态治理模式因碎片化特征、存在滞后性,在应对复杂环境问题时逐渐显现出力不从心的局限。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为生态治理转型提供了革命性技术路径。
人工智能让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网络有了“智慧大脑”。通过深度融合卫星遥感、航空观测、地面传感与海洋探测等技术手段,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多源数据进行智能清洗、关联与分析,形成覆盖陆地、空域、海洋的全域感知网络,能够实现从单点监测向全域协同、从静态记录向动态预警的跨越,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全方位、高精度的“智慧感知”支撑。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知识图谱、多目标优化算法等技术,能够打破国土空间规划中经验主导的局限。通过综合考量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多元要素,构建动态适配的规划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国土空间的演变趋势,能够帮助各地提前预判国土空间开发对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进而优化规划方案,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从“经验驱动”到“数据决策”的范式革新,确保国土空间开发既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此外,围绕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和全国碳市场建设等,增强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等能力,将对生态治理全流程完成系统性革新。
在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多要素组成的生态环境系统中,人工智能展现出全链条治理效能。其监测预测能力可深度挖掘海量数据背后的环境变化规律,为动态精准把握生态系统情况提供依据。其模拟推演能力能够构建生态系统模型,通过预测不同治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辅助治理策略的科学制定。面对突发环境问题,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整合各方数据,制定最优处置方案并协调应急资源,实现高效应对,形成从动态感知到科学决策再到应急处置的闭环治理体系。
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构建碳配额智能分配算法、交易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减排效果动态评估等功能,实现对碳市场交易数据和政策动态的深度分析,从而提供精准的交易决策支持,推动碳市场高效运行与“双碳”目标任务精准落地。
三方面协同发力推动人工智能在生态治理领域深度应用
展望未来,推动人工智能在生态治理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健康发展,还需从技术突破、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三方面协同发力。
在技术突破层面,要强化核心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撑。政府、科研机构与企业应携手合作,加大研发投入,应用高精度传感器、低功耗物联网、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提高人工智能应用的稳定性、精准度与时效性。建设绿色算力中心与高质量细分领域知识库,推动数据安全流通,为AI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此外,开发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的智能推演模型,进一步提升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在制度创新层面,要完善政策体系与标准规范。通过完善数据共享标准、模型接口规范、安全认证体系,打破信息孤岛 ,推动跨区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与协同治理。建立从 “技术供给驱动” 到 “治理需求牵引” 的迭代机制,确保 AI 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需求高度契合。完善碳市场、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鼓励政策,引导企业参与应用人工智能。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界定、伦理准则等,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在人才培养层面,着力培育既懂生态治理又懂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在高校和职业教育中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为生态治理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