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

发布日期:2021-09-15

      2021年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来自全国的数字领域和碳中和领域的专家聚齐在成都,探讨在数字化的助力下,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带动新的技术进步,引领新的发展方式,带来深入而广泛的经济社会变革。从宏观来看,数字碳中和的发展,可以倒逼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加速了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于企业、居民等微观群体而言,生产、生活亦将产生颠覆性改变。


这是数字碳中和发展的最好时代。

(图1)


“数字碳中和”风口,城市新机遇

      “城市容纳了全球50%~60%的人口,但是消费了约70%的能源。”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云计算技术专家王坚在演讲中引用了一组数据。他强调,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可以重视清洁能源的使用必须重视城市的主体作用——当城市资源使用效率得到巨大提升,城市人均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且达到碳中和的情况下,城市依旧让人民生活水平有一个极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总书记的多地考察,必看环保、必谈生态。其背后,也揭示了城市作为生活、生产的主体所承担的责任。城市是中国气候行动的主战场之一。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接近65%;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80%。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城市转型,面临着摆脱化石燃料快速增长、向碳中和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战略机遇。
      数字碳中和,被诸多专家认为是城市低碳绿色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比如,在王坚看来,目前最紧迫的是尽快实现城市数字化,包括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配置不合理所导致的能源浪费情况。这不难理解。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杭州东站已经实现旅客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6%,出租车平均小时吞吐量提升22.8%,旅客平均等候时长缩短28分钟——数字优化的背后,不仅是普通人出行的便捷,从宏观来看,也是城市减碳的一种可持续的路径。但城市也必须意识到,数字碳中和开展后,能源转型等工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起来比过去要复杂。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提到一个小案例:当电力系统、能源系统的要素多起来了,各要素之间将主要靠数据来联系。这对政府提出了新要求——不光要懂数据,更要发展数据的水平和能力。杜祥琬指出,政府一方面要制定好政策,让企业之间协调配合好,比如如何逐步减少传统电力和传统能源等比例,而新能源方面又要逐步增加,“政策导向应该方向明确,不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当然,从长期来看,想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清洁能源是一个重要命题。去年底,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这对全国产业布局提出了新挑战。
      会上,杜祥琬提出了一个新想法:“让数据中心建到西部去”。在他看来,中国西部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大数据的发展进程中,与其让能源不远万里传到东部,还不如把这些产业弄到西部去,就地使用太阳能、风能这些非化石能源。对城市来说,“数字碳中和”风口,又何尝不是新机遇。
企业视角:规模化扩张窗口期
      目前,全球碳排放量基本上来自工业、交通、楼宇及IT产业。而这些高耗能领域的脱碳,更加需要数字化的助力。比如,在数字经济驱动低碳转型新跨越分论坛上,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总经理刘耕提到了“低碳机房”的概念——核心即是,利用新技术、新材料,通过提高PA效率、芯片集成度和使用液冷散热等措施,降低5G基站设备功耗。“低碳机房”背后,是5G建设面临的“3个3倍”挑战——5G单站功耗是4G的3倍、5G网络站址密度是4G的3倍、5G建设成本是4G的3倍。据悉,该系统预计每年节约电量超2千万度,相当于减少2.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5G小切口,折射了企业大视角。事实上,行业中的很多企业正在意识到数字化脱碳的关键——数字技术促进工业生产方式的绿色精益化、工业能源管理的绿色智慧化和资源循环的绿色高效化,而目前这仍处于规模化扩张窗口期,发展潜力巨大。

(图2)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字碳中和场景逐渐浮现,涉及的不是单个企业,而是千千万万企业组成的数字经济产业。比如,除了智慧交通场景,浙大中控目前还在水资源管理、内涝防治等场景进行更多新尝试。在杨永耀看来,可再生能源、低碳住宅、生态廊道、低碳交通、新能源设施、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数字碳中和都是“蓝海”。数字化的监管与市场化也已经在路上。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

      回溯过去一个月的表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注意到,从市场层面看,企业真正去进行碳交易的动力还不足,“原因是现在的配额还比较宽松,企业能比较容易地完成任务,没有买卖的需求”。下一步,随着未来政府对碳配额的收紧,企业的碳交易需求将被激发。“在2060碳中和目标下,很多企业都开始规划做碳管理。”孙捷预测,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管理市场。

预约体验
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回复
立即
咨询
联系我们
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99-8865
在线咨询 微信
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预约体验 返回顶部